以前一直是看电子版,拿到这本书,第一印象是注解很多,尤其是前80回,很多生僻的文字,诗句,相关背景知识等都给了比较详细的注解,增加了这本书的易读性,觉得红研所的一帮老专家们确实下了很大的心血。
大概是一年前的时候,我心血来潮拿起红楼梦读了起来,并准备一字不漏的看完它。一切都与我先前对红楼的理解不一样。以前总以为红楼就是黛玉、宝玉、黄熙凤的故事,红楼就是完美与邪恶的故事。随着我渐渐深入,却发现黛玉就是黛玉,一个有脾气有追求的黛玉;宝玉也不是一个只有黛玉的宝玉。至于其他人物我糊里糊涂的,谁是谁的儿子,谁是谁的儿子的儿子,谁是谁的媳妇,谁是谁的妾,谁是高等的丫环,谁又是谁的管家?等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我实在记不清楚,很是模模糊糊的。
半年后,我再次捧起红楼梦的时候,左手一本笔记本,右手一只笔,一字一字的读了起来。不认识的字,我记下来,诗歌我摘抄下来,人物关系网我画下来,真不愧于当年高考的努力。随着我对贾、史、王、薛人物关系网的理顺。我越读越轻松,越读越享受,结合陈小旭版的电视剧,加深对人物特征性格的表现和理解。最后竟然读得入戏了。
一个个 红楼人物,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灵。一个个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细致巧妙,用意极深。几乎一出场就能预示其命运走势和结果。他们一个个代表着封建社会的不同立场。也代表着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而我们不同时代的读者也各有看法。这些看法和观点,也根据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生活环境而各不相同。比如我前些日子在豆瓣网看到一读者对晴雯的又爱又恨,拿现实生活中办公室的无奈与艰险来衡量仕途,极力批判晴雯的不晓规矩,以及没有摆正在封建社会等级划分的身份,也就是不安份。相反的袭人就能平步青云。接下来的是受到晴雯支持者的攻击而最终自己愤怒。我就在想啊,这个和平年代,这个网络社会,竟然有人如此理解影响人类几百年的文学名著,人喜欢拿别人的生活放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度量。不知道古代的读者又是怎样一种理解的呢?作者对晴雯的表现就是一种反封建意识的反映,她追求自由、平等,对人真诚直率,没有城府,同时她还是一个极其自尊自重,又勇敢的丫鬟等级的代表,她无法忍受同是穷人的手下丫头偷窃主人的东西。嫉恶如仇的她感到愤怒和恨铁不成钢,见不得东西丢了穷人的脸。晴雯不仅勇敢还长的美丽善良健康,没有一丝病态,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凤姐说:“若论这些丫头,总共比起来都没有晴文生得好。”大观园里美女无数,晴雯的美却与众不同,她有一种不可亵渎的美,是一朵带刺的玫瑰。我喜欢红楼也喜欢晴雯,因为她没有一丝奴颜和阴险,阳光而美丽,勇敢而真诚。
除了晴雯,我更喜欢的就是,从小多病被父母送入空门,后来生活在拢翠庵的妙玉。她寻求的是一种超脱自得,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但又不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她才华横溢,冰清玉洁,孤傲清高,貌美年轻,在香罗艳粉的大观园里既非主人又非客人。挣扎与诱惑,压迫与反抗,哀愁与享乐,尖锐复杂的表现在这个自称槛外人的女子身上。谁能体会她的矛盾和痛苦,无奈和无助呢?她的净土时不时会被外来的尘事干扰。逃不开,赶不跑。贾母率领大众忽然闯入,让她无法与世隔绝。“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腹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需王孙公子叹无缘?这个结局原本不该有的,所以我不喜欢后40回。这难道真的是曹公子的意图吗?妙玉有的是超然,美好的心灵,就该有美而不俗的结局。我喜欢她是因为她的才华,高洁,脱俗。
除了她两还有才情横溢,多愁善感的黛玉,作者通过宝玉的嘴说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这里就划分了黛玉,宝玉和晴雯是一类人。宝钗,袭人,元春,又是另一类人。她们是封建社会的贤德女子,也是为了自己利益而使手段的人,更是八面玲珑的虚伪之人。除了这些女子还有那些代表男权的人,他们是造成这些女子夭折的罪该祸首,便是封建社会的当权者。而宝玉是另类,所以注定他看破红尘,入了空门。
红楼的魅力除了人物刻画的美妙上,还有那些诗歌,才气逼人,红楼里从老到少,没有一个不诗词歌赋的。每一首诗歌变暗喻一个人的性格,命运,身份和才情。诗歌的水平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地步。说到诗词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史香云,她一个活泼清纯得几乎没有缺点的人儿,故事结尾时却安排进了青楼,而最让我耿耿于怀的就是,宝玉没有想办法把她救出来就入了佛门。她是不幸的,就连宝钗,巧姐的幸运也没有让她遇上。除了这些红楼还有那五颜六色,目不暇接,品位不凡的服装。是读者们一场久久不息的精神盛宴。
有人说难再有作品能超越她了。的确红楼本就是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人见人爱,人读人美并会做梦的巨著。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可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