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读文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关于教师节给老师送钱这件不大不小的事

时间:2011-09-10 14:42 来源:未知 作者:可爱你 点击:

    教师节临近,跟人聊天突然说起来给老师送礼这件事。(说一点有趣的,似乎送礼往往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学教师相对就少有这样的机会。我父亲教书也有些年头了,竟然连被送礼的机会也没有。大概是现在的学生门槛儿精,知道大多数的大学教师不教书,只育人,因此也就懒得打点了。)根据我母亲的版本,我的“成就”,如果能算的话,完全是她一手打点出来的。小学刚开始我读书一般,庸庸碌碌。母亲说她发现苗头不对,乘着三年级后换班主任的机会,赶忙上下打点,从一般教师到教导主任,一路送过来,平日里也不忘问寒问暖,终于让我这个人排上了号。有什么社会机会,有什么奖励,老师们都会念着我一下,或者让我去试试,或者干脆就帮我运作,一路下来居然也金光闪烁。母亲说,这都是她头脑机灵。我父亲是个书呆子,脑子木讷想不到,错过了几年,幸好亡羊补牢,居然有收获,最后一路把我送去市里的好初中,然后按照她们的话说,“一帆风顺”,“帮父母省了不少钱”。

    左右一打听,发现我母亲的心态似乎是常态。不少家长都抱着,送一点钱就会照顾,不送钱就被欺负的心态,逢年过节给老师送上一点心意。这倒是颇有趣的:中小学正是学生需要管教的时候,打击或者提拔都是教育手段,而且这些手段地施用再正常不过了。家长们也都明了。于是送了钱的便关注自己的孩子受了什么提拔,赶紧心里念着,都是送钱好。没送钱的心下本来就有阴影,老看着自己孩子受了什么打击,惴惴不安。至于和自己心下念想相反的部分,那自然都是“正常教育”,是孩子读书好或者不听话,应得的。这突然让人觉得仿佛类似宗教:按照我老本行的说法,宗教是一种不可证伪的解释体系。甚至按照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在这个体系里有重要性的内容(比如说送了钱以后发现孩子被提拔了),容易唤醒意识,并且互相关联起来,而与这个体系违背的内容(比如说明明昨晚送了一只鸡,白天孩子还被打成了猪头),反倒容易被忽视。于是这个体系便愈发容易自我强化。就像我母亲一样,她总是很方便地忘了我三年级以后成绩突飞猛进,一下子从灰不溜秋到了学校等着我给他们争光的位置。

    不过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空中楼阁。学术上我不喜欢“结构分析”或者相近的套路,写博客的时候倒不妨拿来扯一下。之所以送礼能够强化这个解释系统,或许背后有一层更深地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人们不相信社会机构和规则的力量,就如不相信教师该是教书的,医生该是救人的一般。唯一可靠的是个人的联络。你认识我,我认识你,我们有交情,或者送了钱,靠谱!(对此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做Thick Trust,不过在此不讨论这么学术的话题。我的博客已经够没人看了!)毫无疑问,送钱和做人情是强化这种个人联络最好的办法(之一)。送了钱,问了候,或多或少总觉得咱们之间有了感情,这事儿得靠谱。那么之后自然而然的解释体系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这样的体系也有它的反馈效应:越是相信送钱有了效果,越是相信果然个人联络靠谱,越是相信果然教师是收钱的,不是教书的。自我强化,愈演愈烈。

    其实这种解释体系经不起推敲。送钱已成常事。就我左近朋友圈问了一下,家家户户都送。而且都有“行情”,今年该送多少钱的购物卡或者美容卡,大家心里都有数。在光是收买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人都送500块,和每个人都不送,也没什么差别。对社会的影响倒是可悲可叹。一来是我常念在嘴边的腐败文化:中国这个社会已经愈来愈相信腐败,特别是金钱收买,已是社会常态。一有问题,先想到“走后门”。二来是教育资源之不公平:有收礼的行情在,城市教师的实际收入将远远比农村教师高。最后闹着教授都要纷纷抢去大城市教书,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便遭了大殃。

    说完这段故事,有朋友过来说,老虎你又想漏了。还有一种送礼的动机你忘了,叫做投名状。说好听些,叫做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说难听些,只要教师收了礼,就有把柄在手,需要的时候总是好用。对于这种动机,我的回答远没有上文这么絮絮叨叨。只有三个字,仿万峰老湿的语调:不要脸!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可爱你)

更多
-
最新评论

还没有人发言,您是第一个,来说两句吧!

爱读文提醒您遵守政策法规,严禁发布广告评论。
用户名:
赞助商链接
本类经典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