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要举行教师节的庆祝大会,原本定于第二节课,因为有小雨,于是,没能如期进行,于是,两节课都被弄得很尴尬,课讲了一半,集合的哨音响起,学生就往球场蜂拥而去,会议举行的时间也不太长,占了第二节课剩下的一些时间,第三节课也没用完,于是,学生正常进教室,我也只能跟随学生一起走进教室,安排他们在最后的十几分钟时间里自习,闲得无聊,翻开余秋雨的书,见到一句特别震撼的话语,那就是:把伤痕当酒窝。
把伤痕当酒窝,这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一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的日记《千年一叹》中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文中记载了他到约旦,在原台湾驻约旦使官蒯茂松家里做客时,蒯茂松的太太杜美如女士说的一句话,她告诉作者,说她出过一次大车祸,骨头断了,多处流血,但最后发现,脸上受伤的地方成了个大酒窝。
杜美如女士是杜月笙的女儿,50多年没有回上海了。于是,他们几个兴奋地用上海话交谈起来,在谈话中,作者发现这对老夫妻的也遇到过很多烦恼。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写道:“我看着这对突然严肃起来的老夫妻,心想,他们其实有很多烦恼事,只不过长期奉行了一条原则:把一切伤痕都当成酒窝。”作者在另一篇文章《山洞盛宴》中还问过蒯茂松:“在这么僻远的地方居住几十年,思乡吗?”这是一个有预期答案的问题,但他的答案出乎意料,“不,不太思乡。对我来说,妻子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对妻子来说,从小与她相依为命的阿姨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我们非常具有适应性,又好交朋友,到任何地方都不寂寞。我们天天闻到从中国运来的蔬菜食品的香味,各国客人到我这里来品尝中国菜,我是在异国他乡营造家乡。”
从这两篇和他们夫妇有关的文章里,由此可见,他们相濡以沫地走过了那么多的岁月,并且把家安在异乡,也觉得非常满意,并且用爱来诠释家的概念,用中国菜的味道来诠释思乡的含义。这一切都是因为心中有爱,能够把所有的风雨和疼痛都转换成一种享受,把它作为生活的磨砺,于是,他们活得从容而坦然,并且,作者还从杜女士脸上抖动的酒窝中看到了一种豁达,看到了一种岁月对他们别样的考验,看到了岁月赐予他们的平凡的幸福和温馨。
其实,余秋雨的书,我读过不少,像《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千年一叹》以及《行者无疆》组成的一系列文化散文,我的书架上几乎都能找到,自己也曾如痴如醉地阅读过,这些作品都曾在某一个暖暖的时光里,自然呈现在我的眼前,形成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如一缕清风拂过我的心田。
纵观余秋雨的散文,它不仅摆脱了散文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还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这当然不是因为它的篇幅冗长,而是体现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厚重感,一种浩大而不矫揉造作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可是,也许,他的那么多的文章都过于宏伟而博大精深,虽然当时能够走入我的内心,引起内心的震动,不过最后需要思索的东西还是很多,也不是头脑简单的我而能够完全领悟的。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作品一出炉,就能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想也就是因为他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无论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追溯,还是思索和反问,他的作品都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而且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另外,他还充分利用自身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许是最重要的。
其次,自然是他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以此使得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并且“在抒情中融合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出生命哲理”。因此使得他的作品可读性很强。
平时,我比较喜欢看他的书,也喜欢选择一个宁静的时光,在心情平静,时间充裕的状态下,那样就能更好地随着作者的思绪飞舞,更好地领悟文化渗透的功能,让那些深邃的思想轻轻进入我的灵魂,提醒自己文化所赋予我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以此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的蕴涵。
也许,因为今天早上时间仓促,或许是因为生活之中有太多相似的场景,于是,似乎,好久没有一句话能够像把伤痕当酒窝这样入心入肺,它轻盈地飞入脑海,而且让我浮想联翩,并且从这句话里感悟很多生活的真谛。如果说余秋雨的那些大散文都过于厚重,承担了太多历史和文化赋予的使命,那么,他无意之中写下的这句诗意而富有蕴涵和哲理的句子,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在今天需要庆祝教师节的间隙,轻轻走入了我的心灵,给予了我别样的感动,而我也开始在这禅意的句子里思索生活和现实所带来的真切含义。
余华说:“活着就是纯粹的生活,并不是为了生活以外的事而活。”可是,我们很多人都在为生活以外的很多事情而烦恼,很多人为了那些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名利生存,最终经历很多很多的时候,有的人会看淡一切,并学会了享受生活,而有的人依然为心灵上了一层茧,在作茧自缚之中化成灰,化为尘。
于是,我知道了一样的人生,异样的心态,看待事情的角度截然不同,收获的也将是别样的人生。记得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而产生的。”
在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而做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就不会为战场失败、商场失手、情场失意而颓唐;也不会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换个角度看待自己,是一种突破、一种解脱、一种超越、一种高层次的淡泊宁静,从而获得自由自在的乐趣。转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待人事,人事无不轻安。
人生永远是一个大舞台,有人哭,有人笑,有人离开,有人在;人生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还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面对世事沉浮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
“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不满足。犹如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总是向生活不断索取着。越是拥有,越是担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便不容我们找寻。有时幸福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有时幸福就像彼岸的花朵,隐约可见,却无法触摸。于是,我们知道了疼痛和无奈等等具有消极含义的词语,我们也明白了生活之中会有很多无法预料的事情。
可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我们洗尽铅华,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如此的亲切而熟悉的感觉,我们是否应该问鼎自我的意义?回首往事,我们是否足够坦然而没有悔恨?生命的存在,有人说如白驹过隙,有人说不在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当一个人经历的多了,他就把什么都看淡了,自己感觉对什么都无所谓了,无所求时,那么发生任何事都觉得这个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它只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事而已,那么他的心态也正常和自然了,这样的时候,他会遇事不慌乱,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和平静的心态,能够荣辱不惊,云淡风轻地总是从根本上去解决事情,永远用积极淡定的态度去诠释生命里的各种经历和磨难,用坚强而平静的心看淡一切,坦然地面对,不怕伤,不怕疼,不怕痛,不怕苦,而是理所当然地把伤痕当酒窝,于是,就如余秋雨文中所描绘的主人公一样,他们也自然地收获了一种别样的人生,体味到了一种别样的幸福。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可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