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读文 > 名著读后感 >

红岩读后感 1200 这书值得看,看看那时候的爱国,再反思下现在

时间:2012-03-09 15:17 来源:未知 作者:可爱你 点击:

     这里面有很多让人觉得现在还很震惊的话,比如,中国的问题在于人太多,几亿人,吃饭是个很大的问题。比如,知识分子就是受不了委屈。比如“你现在是少爷的身份去加入他们党,他们当然把你当作一个宣传对象了,可是这个出身你总归摆脱不了的,以后有你吃苦的那一天。”再比如上面一句“宁可丢掉香港,也不放弃西藏”。第一句话现在还适用,人大代表还在说要把人口减少到5亿。第二句话每个文化角落都适用。第三句话说得真是太精辟,简直就是六七十年代的一种预言。第四句话在当时背景下是说明解放西藏的重要性,虽然还有一个香港在外面,但是不怕,我们有西藏。而放到现在,香港西藏都在了,估计政府说不定也要开口说这句话:“宁可丢掉香港,也不放弃西藏”。

     抱着看资料的心态读的这本小说,然后越看越惊叹这真的是一本不错的小说,首先它特别有传奇性,潜伏是讲谍战的,越狱是讲越狱的,而红岩是谍战加越狱的,潜伏和越狱在中国和全球那么火,所以也不难理解红岩在当时买到了600万册,现在要是哪个作家能买书卖到这么多,一定能开上奔驰,也能在北三环买套高级公寓的。但是这种事情比中彩票还不靠谱。

     但是有一点,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就那几个,暴力,侦探,他人隐私,爱情。从几千年前到现在,一向如此。大家就好这一口。

     里面有一个拿两把枪扫射敌人的“双枪老太婆”,双枪老太婆的老公为了在狱中作地下工作,装傻十年。

     当然这部小说也有很多写得不好的地方。

     比如,里面那些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一直没办法理解。在吃不饱被毒打的情况下居然还每天作诗,还开新年晚会,还惦记着烟抽,还有图书室,可以吟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按照恩格尔系数来看,这种精神生活如此丰富的日子,怎么可能存在于那么困难的监狱中。到底是真实如此,还是当时舆论鼓励大家在艰苦环境下,即使饿着肚子也要鼓足干劲炼钢铁生孩子。

 

     从最初的“革命传统”报告会,罗广斌、杨益言及刘德彬等就不自觉地陷入了一个“圈套”——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作为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的集中营里的亲历者,作为斗争和屠杀事件的幸存者和见证人,他们搜集、寻访死难者的资料,作“革命”报告,只是为了配合当时开展的各项政治运动。这种“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社会背景,是作家创作的至殇。

     如果说作家在开始作报告的时候,还小心地、高度警惕地穿插着作家自己的思想、体验,进行着由表及里的思索,展开设身处地地主体性创作的话,那么,到阅读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后,“找到了高昂的基调,找到了明朗的色彩,找到了小说的主导思想,人物也就从而变得更崇高更伟大了”时,作家的创作主体性就完全丧失了

     但是有机会的话,这书值得看看。 看看那时候的爱国,再反思下现在。 相当的有教育意义。红色经典当之无愧,也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巨大震撼。我看得也不是这个版的,是蓝色封皮的!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可爱你)

更多
-
最新评论

还没有人发言,您是第一个,来说两句吧!

爱读文提醒您遵守政策法规,严禁发布广告评论。
用户名:
赞助商链接
本类经典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