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南怀瑾大师短文《爱与恶》,文中引用孔子的一段话来阐述了一个人对爱与恶不断改进的转换。
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意思是说:喜爱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别人。这两个绝对矛盾的心理,人们经常都会有。上下级之间由起初的相互欣赏、信任变成厌恶、仇视;夫妻恋人之间因爱生恨,分道扬镳;兄弟父子反目为敌,同室操戈、相煎。
南怀瑾大师讲:譬如领导人对部下,或者丈夫对太太,都容易犯一个毛病。尤其是当领导人的,对张三非常喜爱欣赏,一步一步提拔上去,对他非常好,等到有一天恨他的时候,就想办法硬要把他拿下。
男女之间也有这种情形,在爱他的时候,他骂你你都觉得对,还说打是亲来骂是爱,感到非常舒服。当你不爱的时候,他对你好,你反而觉得讨厌,恨不得他死了才好。这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人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尤其是当领导人的更要特别注意。
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事情有很多。“爱”简简单单一个字,却因为包含着人类太丰富的感情而使人类自己倍受煎熬。爱一个人时,他所有的言行都是可爱的;当厌恶一个人的时候,他所的言行也就变得讨厌无比。这都是因为人们总是习惯于要求别人,希望身边的人都能顺应自己的主观意识,也总是喜欢用自己微小的审美视角去审美和评判。爱与恶往往只是瞬间的信息交流在对方心里的平面镜上映射出的情感弧线,微妙得只一个眼神、动作或一句只言片语,就可以让所有的记忆都沉淀在心底最脆弱的那一根感情弦上,同时,也同样使对方产生同感共振,爱与恶就瞬间转换了。
想想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我们自己对待领导、同事或下属以及我们的家人、朋友,我们是否也都曾有过爱与恶的转换?其实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都曾会有过“喜欢、赏识、亲近的人或事最后变成了厌恶、离弃的人或事”,在大多时候不是这些“人或事”发生了变化,而是我们自己对别人的期望、要求发生了变化,如果面对“人或事”此时在未知状态下没有发生相应变化,爱就很容易转换成恶。爱与恶的转换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频次多了,我们就可能开始厌倦生活或工作。爱与恶的转换不仅伤害了别人,同时也在伤害孤立自己。
爱与恶的转换是一种心态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出的是做人应具备的宽容和爱的缺失。如果我们将“爱与恶的转换”倒过来,在生活中尽量多将“恶与爱”进行转换,我想我们很快就能感受生活和工作中的原有的热情、友好、美妙、赞誉等乐趣。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总能将在别人眼里的一堆乱石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艺术和生活往往是相通连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与“恶转换成爱”所表达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一致的。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应该去学会欣赏周围的人和事,去充分享受工作的乐趣和协作中蕴含的和谐之美。
南怀瑾大师讲:“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这两个绝对矛盾的心理,人们经常都会有,这是人类最大的心理毛病。所以我们做人、处理事情,要真正做到明白,不受别人的蒙蔽并不难,最难的是不要受自己的蒙蔽。
所以创任何事业,干任何事情,最怕的是自己的毛病。以现在的话来说,不要受自己的蒙蔽,头脑要绝对的清楚。
所以“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人类最大的缺点,最大的愚蠢。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sa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