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读文 > 名著读后感 >

史记读后感 1200字 对于古代流传的文化财富,自古就得到了人们的

时间:2012-03-08 15:27 来源:未知 作者:可爱你 点击:

     对于古代流传的文化财富,自古就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对于史记,也有历代学人的考证诠释。有趣的是,历代学人出于个人的兴趣,对流传下来的“古语”又往往生出毛病来,其一是泥古,拘泥于古人的一字一语,旁征博引,一定要找出个“典”才罢休;其二是篡古,大概出于心术不端的人喜为此事,借古人之权威和名义而捞取些利益;其三是疑古,这是晚清学者最大的弊端了。这三种毛病各有源由,也不可一概否定。泥古出发于遵古,结果是弄得逐字究句,适得其反;篡古者不能无故成风,还是寻找些根据,实际上也挖掘了些淹没的古文;疑古出于求真,只不知已逝之古不可求“真”,就落得了一片狐疑,而失却了最宝贵的“信”。但还是考证、考订出些真知灼见,还原了些古人古事的真实面目。知道这些,对于我们认知古史古事是必要的。

    如果对比西方19世纪以来的历史认知,我们会发现西方人在历史探究和诠释方面的优缺点来。说到优点,我们首先要提及西方文化学者对古代历史的“时代性诠释”——这促进了后人对古人古事的理解、传播了历史故事。譬如“荷马史诗”或“希腊神话”,以前只是断章片语,又是一般人读不通的古文,西方学者大胆地进行了链接,并用当代文字进行了“再诠释”。这可能被遵古者视为不齿,却将死尸般的古人古事激活成可供时代汲取的营养;其次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研究在方法论领域更为突出,除了已形成独立学科的考古学之外,还“发明”了一系列所谓新方法、新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虽不代表历史本身的内涵创造,确是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些许新的途径和思路。这是需要我们借鉴的。然而,我们同样正视这样一个可悲的结局:历史研究或狭义而言学术研究正陷入方法论的误区,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些本末倒置,这是西方历史研究日益突显的弊端。

     就史记而言,历代学人所做的考究已是非常丰富了,例如中华书局的史记选本,里面所附的“正义”、“集解”等诸家诠释远超过史记本身的信息量。通过这些历代学人的努力为我们通读史记给了莫大的帮助,我们首先应该感谢他们。白话文发明以来,也有不少学者对史记等古籍进行了白话文的诠释,然而却总不如乡里的老人们在传述自古以来的故事那般生动鲜活。对史籍的现代性诠释涉及“遵古”和“今用”的两难,这便是信、达、雅的问题。对此,我采取了“朴求”的原则——以心比心、以事比事、以今法古,至于语言上的字斟句酌,却不是我这种情性的人能做得到的。最近又看到本台湾出版号称“台静农主编”白话史记,读时总觉得缺点什么,——诠释史记简单地将它转换为当代人可读的“白话文”并不是主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读者能从史记中汲取太史公要表达的“通天人之际,明善恶是非”之大义,这才是我做史记的根本,仅仅了解太史公描述的历史、事件、人物只是环节。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一些“中西贯通”的史者对太史公的评价一样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可爱你)

更多
-
最新评论

还没有人发言,您是第一个,来说两句吧!

爱读文提醒您遵守政策法规,严禁发布广告评论。
用户名:
赞助商链接
本类经典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