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还在一所旧的平房居住,房子狭窄,门窗低矮,采光也不太好,不过,屋前有个院子,扯一道铁丝,随时可以晾晒衣裳,便觉非常满足了。院外是一片大的空地,经左邻右舍的开垦,周边围起一道竹篱,竞成了几块菜地。谷雨过后,翻土播种,从春暖花开到霜雪初降,一直青叶葱茏,倒也十分有趣。
豌豆爬上竹架的时候,天热起来,抱着女儿在院子里乘凉至夜深,刚要进屋,却意外发现两只刺猬,呆呆地依偎在脚边。我自然是惊得大跳起来,从此,小院里便经常出现它们的身影。开始,我还以为它们是来找吃的东西,可我实在不知它们以什么为食,没能给它们吃食。没有主人的殷勤招待,它们也不计较,依旧旁若无人地往来,在昏暗的角落里追逐或者嬉戏。
刺猬的模样长得很怪:豆粒儿圆的小眼睛,嘴巴尖尖上翘着,显得憨厚可爱,背上却长满了硬邦邦的刺儿,再看又像穿戴铠甲的武士了,我是不敢近前的,总觉那刺随时都可能扎过来。尤其是两只刺猬在一起的时候,总替它们担心,生怕它们被彼此身上的锋芒所伤害。实际上,那两只刺猬一直形影不离,然而却从没被对方伤害过。它们经常肩并着肩,头并着头,在频繁的接触中,那一蓬尖锐的刺,倒仿佛成了它们温柔的手臂,用来表达相互的抚慰和爱意的。这让我感到一种慰藉,原来它们并不和人类想像的那样,因刺生怨,生恨,最终两败俱伤。
有一次,一只刺猬单独来,它径直走向一个角落,它们曾经在那里玩耍。恰巧那个角落刚被我们拔去杂草,用砖块垫平了。它闷闷地站在那里,仿佛在回忆杂草时期的快乐。这时候,我的女儿出来,把一只洗衣盆扣在它的身上。我没有阻拦,因为我知道女儿并没有恶意,她只是想和它多玩一会儿,或者多玩一晚,明天就放它走。并且,那只刺猬也很温顺地待在盆下面,不跑也不动,一点都不惊慌的样子。然而第二天早上,我们起床出门,掀开盆,刺猬却不见了。盆还是原来的样子反扣着,地面上也没有刨挖的痕迹,我们猜测是另一只刺猬“搭救”了它,至于“搭救”的方式,或许就用它们身上那坚硬的刺——以锋芒掀起薄薄的盆,救同伴于“水火”之中,这是人类大脑所想到的最好的方式。
后来平房被推平盖了新楼,我们搬进楼房居住,刺猬的一家也就再也没有出现。每当想念它们的时候,女儿就到楼下找刺猬的足迹,看看哪里有刺猬的踪影。我给女儿讲刺猬的故事,唱一些有关它们的歌谣。我的女儿颇爱画画,上幼儿园的时候就画得很好,记得有一幅题为《刺猬背枣儿》:几只焦墨勾勒的刺猬,坚硬的背刺上扎满了红艳欲滴的枣子。在动物的日常生活中,刺猬收获果实后的运输工具,就是它们那身美丽的锋芒。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sam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