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读文 > 亲情文章 > 亲情感悟 >

孝敬父母是一种责任

时间:2009-12-29 20:28 来源:www.aiduwen.com 作者:刘铁忠 点击:

  我们小时候常听母亲孝敬父母的故事。快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姐弟们聚在一起时,回想起那些故事,依然耳熟能详。
  
  母亲虽是封建大家庭出身,但却没读过书。她的故事都是从父辈那里听来的,类似于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母亲记忆力很好,又十分健谈,讲起故事来声情并茂,很有吸引力。父亲一直在外地教书,每年只能寒暑假回来,我们的成长完全是受了母亲的影响。
  
  母亲把她所有知道的故事给我们反反复复讲了无数遍,其中有个故事是:有个为娘的生病了,想吃鱼。儿子就到河里去给娘抓鱼。可河水结冰了,孩子找来找去,好不容易发现了一条鱼,可是鱼在冰下,怎么也弄不出来。于是孩子就脱了棉袄,把热乎乎的肚子贴在冰上,等冰融化了,才把鱼抓出来,拿回家给娘做熟吃了。娘吃了鱼之后,病就好了。母亲讲的时候还长吁短叹,说,“你想想,多冷的天,脱了棉袄,把肚子贴在冰凉的冰上,那个滋味得多难受,为了他娘,孩子什么苦都能吃,这才是孝敬哩。”
  
  母亲关于孝敬父母的启蒙教育,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一直不知道这些故事的出处,后来读了鲁迅的书,其中有“郭巨埋儿”一段,才知道原来那些故事都来自《二十四孝图》,并且,我发现,母亲讲的故事也多有演绎。
  
  孝敬父母对于刚刚长大成人的我来说,觉得遥远而又陌生。当我离开家乡,生活在异地,心中才萌生了想家的感觉;同时,与母亲之间也就经历了太多的聚散,感受了太多的离愁别绪。母亲的思念与牵挂,对于我来说,如同埋藏在心里的一分惆怅,每当寒暑假回到老家,坐在母亲身边,看着她开心的样子,心中才会感到片刻的轻松和欣慰。
  
  想起母亲见到我时的那分欣喜,送别时的那分忧伤,我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一种责任。在离开父母后的三十一个春节,我们没有一个是在济南单独过的。虽然在寒冷的冬天,自己的小家温暖、舒适,回老家有诸多生活上的不便;虽然母亲每次过春节前,总是来电话说,“过年别回来了,你们一家人在那里过个年吧,等过了年再回来看看就中”,但我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母亲虽然这样说,但内心里还是期待着我们回去。做儿女的不能贪图自己的安逸,能给母亲带来快乐,才是我们的快乐。
  
  我知道母亲在衣食无忧之后最需要什么,那就是渴望得到儿女们精神上的关注。如果母亲受到了冷落,她就会坐在沙发上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如果儿女们坐在她跟前,跟她说说话,她马上就会打起精神来,脸上也就出现了笑容。
  
  人在幼年,时时聆听母亲的教诲,等长大了,变老了,也依然需要聆听,因为在母亲心里,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听母亲说话,当然不能凭兴趣。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年迈的老人,她的知识面,语言、词汇,都显得浅显、简陋;其所见所闻,又大都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想要认真听,就得有一分耐心,这就如同对待工作,即使没有兴趣,也得尽职尽责干好。
  
  如今,母亲虽然已经九十四岁了,但依然十分敏感、自尊。当她说话的时候,我得看着她,聚精会神地听。如果稍有分心,或者表现得心不在焉,母亲就不说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需要给母亲重新找个话题,另起个头,比如说,“你以前跟我说过,我姥娘负责给三只枪装火药,是怎么回事来着?”母亲听我向她请教,就显得很高兴,说,“那不是为了打土匪吗,你姥娘家有个炮楼,来了土匪绑票,都得到炮楼上去躲着。那次来了好几十个土匪,放了半宿枪,早上到围子墙外看了看,淌了一地血——”其实,母亲的所有经历、见闻、故事,不知给我们讲了多少遍,我当然记得一清二楚。我装作记不清了,让母亲重新讲一遍,不过是想哄她高兴。如此说来,这种做法是对母亲的大不敬。但母亲喜欢有人向她请教,希望被人关注,能让她有个好心情,也就不必在意敬与不敬了。
  
  在孝敬父母方面,我知道应该努力去做,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受了母亲那些故事的影响。我把那些故事也讲给80后的女儿听过,她初听时饶有兴趣,再听时就当成了笑话。但我相信身教胜于言传,自从女儿出生后的第一个夏天开始,每年寒暑假都要跟着我回老家,火车坐了五十多次。这两年,女儿工作了,春节除了值班还剩六天假,从北京到济南再到胶州,来回的路途就用去了四天,尽管时间很紧张,但她还是很高兴地回老家陪奶奶过春节。我觉得她的表现还算不错。
  
  孝敬父母既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谓“万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的舒适、安逸,自私得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又怎么会去关爱他人呢?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可爱你)

更多
-
最新评论
游客 于 03-20 说到
好文章
爱读文提醒您遵守政策法规,严禁发布广告评论。
用户名:
赞助商链接
本类经典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