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这篇文章确实让我感受到了童年的纯净与欢欣,让我有几次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家乡,孩子总有相似之处,有些“他们”的想法,也正是我当时的想法,在长大后竟然来体会这种“暗合”!
草房子所有的故事铺排都深深扎根于油麻地这个六十年代的乡村地方,那里民风淳朴,孩子与大自然还那样亲密无间,田野,山庄,小溪,丛林,在四季的轮回中充当着美丽的一幅幅独特布景,衬托着孩子们放飞的梦,放飞的心灵
整部小说以一个聪明好奇、顽皮淘气的少年——桑桑的成长为线索,讲述了一群人的故事。桑桑是校长的儿子,一个“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表的古怪行为”的孩子。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自己家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制成一张渔网;他在夏天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
作品无处不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忧郁,或许,作者是想通过这一个个清澈却各有有其不幸与弱点的灵魂,通过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感染孩子,净化成人,细马让我们看到在命运作弄时的不屈与坚韧,秃鹤与桑乔让我们知晓何谓“尊严与荣誉”,艾地的婆婆教会我们懂得宽恕他人便是宽恕自我,桑桑把我们引入到对死亡的思考,纸月与白雀让我们领悟爱情与亲情的真谛,这当中有风花雪月,有悲欢离合,有欢欣与希望,也有无奈与嗟叹,这些不都是人生永恒的基本命题吗,这些不都是从孩提时起便激起我们的好奇,促使我们去不断经历,不断碰壁,不断思考从而不断成长的人类共同际遇吗?
因此,我坚信,优秀的儿童作品总是能感染儿童却又能净化成人的,它总会是一部“成人童话”,因为这些命题我们不得不用一生的时间去寻获解答,又不得不用一生的时间去验证对错,它让我们用儿童的视觉,成人的思维去感悟种种,洗涤种种。
当然,这部作品亦有其缺陷所在,因为时代氛围过于浓重,年代也相对久远致使儿童容易对作品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失去兴趣与共鸣,但总的来说,其情感的细腻与悲悯,仍使其不乏温暖与感动。
作品中的童年较之于我们真实的童年,从取材或是环境的描写都是比较干净、美好,偏向理想,但这是作品,自然不同,毕竟不是写实!我觉得它就像是作者的心爱之物,可以一直珍藏!对于我们看完、阅读完的人也是如此,会珍藏那份纯净和感动,就像望着油麻地的天空!
所有的出走都不曾有归路……只是很庆幸很庆幸我曾经拥有那么快乐的一个童年,那就够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可以勇敢面对。 那些无忧无虑的岁月,谢谢你。
桑桑,后来的后来,你也会像我一样会经常怀念那些幸福的日子吗?我想,一定会吧
相关文章推荐:
(责任编辑:可爱你)